鋪磚施工方式主要分2種,分別是硬底砂漿施工和軟底砂漿施工,又稱為「打硬底」或「打軟底」。
1.1. 硬底砂漿施工法
硬底施工法首先要將原本凹凸地面整平,用水泥加水成膏狀打底、抹平表面並等待完全乾透,測量水平線完全平整過關後才將地磚貼上去。這種「打硬底」的施工法屬於最標準的磁磚鋪貼方式,無論牆身或地台都能使用; 而且效果耐久堅固,發生高低不平及地磚「空鼓」的情況較少。硬底施工工期一般較長,主要是要待水泥漿完全乾透才可以開展下一步工序。
1.2. 軟底砂漿施工法
軟底砂漿施工法不打「底」,也就是說施工時會將水泥加水攪拌後,直接淋在地面上,在地台未盪平的時候就直接鋪貼地磚。由於「打軟底」省卻工序,相對鋪地磚的時間和成本都較「打硬底」低。
不過正因為「打軟底」將工序合二為一,在鋪磚的同時平整地台,但往往因為未有給予時間水泥漿放乾,較難掌控平整度; 又或容易在後期乾燥過程收縮,連帶瓷磚高度縮減,出現隆起不平,甚至是「空鼓」的情況。
1.3. 「打軟底」的乾、濕分離
雖然隨著施工模式及材料的改良,軟底施工也融合了硬底施工的方法,演化出「乾派」、「濕派」和「半乾濕派」,目的是降低難以掌控平整、容易發生「空鼓」等等的出現 ; 然而,也未能完全取代硬底施工的優勢。
3派的主要分類為水泥漿的組合和比例和貼磚之前的工序:
「濕派」會用上流體的水泥漿直接鋪磚;而「乾派」是澆水到底層地板上,倒上乾拌好的水泥沙調整平整高度,再淋水上水泥沙的表層然後貼磚; 「半乾濕派」則是合兩家之大成,先澆水到底層地板上,倒上乾拌好的水泥沙,並攪拌成半乾濕狀後(不到打硬底的膏狀,較為流質),然後用刮刀調整地面再鋪磚。
香港用家較常用「硬底」或「半乾濕軟底」工法鋪瓷磚。因為2種工法都較容易調校平整度; 以地磚來說,大規格地磚多數用「半濕底」,一來施工較「硬底」快和便宜,二來大磚較重較堅硬能承重,即使發生「空鼓」/高低不平,影響相對較低; 而較小、輕的小規格磚,則建議用「硬底」工法鋪磚,比較安全穩妥。